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德宗削藩战争失败的背后割据藩镇经济封锁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早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中央就开始将边疆地区的兵权和财权赋予边将,形成了边疆的“藩镇体制”。导致唐帝国走下坡路的安史之乱正是东、西两大藩镇集团对立的结果,而这场叛乱的后遗症就是中央又将将边疆的“藩镇体制”引入内地,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程度割据的藩镇与唐廷的对抗的局面,

为了彻底解决藩镇问题这个顽疾,安史之乱后的几代皇帝都为此不懈努力,其中唐德宗的“建中削藩”为最早的武力尝试。可惜的是唐德宗的削藩战争不但未能成功,还引发了其后的“奉天之难”。关于唐德宗“建中削藩”失败原因,吕思勉曾言:“是时藩镇之力太强,朝廷兵力、财力皆不足,而德宗锐意讨伐,而不知进退,遂致能发而不能收”上述学者的原因归纳的确实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并没有说出失败的真正的问题所在。唐德宗在这样战争中虽然激进了点以及表现的刚愎自用,但当时藩镇的强大却也是中央所忽视。尤其是东南漕运的瘫痪导致中央财政出现巨大危机是这场削藩失败的重要因素。

唐德宗的开局还是不错的,杨炎为他的削藩出了不少力

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刚即位,早期的他还是比较励精图治的,他希望改变肃、代以来疲弱、因循的一滩死水政治,各方面都比较有所作为,因此颇有“中兴之象”。他采取相对务实的内外政策。提拔杨炎为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两税法,重视财政改善问题;另一方面继续强化京西北防务,以对抗强大死对头吐蕃。可以说这时候皇帝的清晰思路为国家设计了一个比较合理蓝图。

他提拔的大臣杨炎是一个理财高手,他首先从财政入手进行改革,不断加强中央对财税的控制。杨炎将原归皇家私库的财赋划归国库左藏所有。又将地方财税之权由原来转运、盐铁、租庸、青苗等“使职”转归户部之下的金、仓诸部。

杨炎曾向唐德宗建议实施两税法为国家快速集聚财富,他主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德宗当即采纳杨炎的建议。还别说杨炎这人虽然人品不行,但脑子却很好,他推行的一系列财税政策,尤其是“两税法”全是增加国库收入,解决安史乱后的财政瘫痪,削弱地方财权,是树立中央权威的根本性措施。

问题是唐德宗太信任杨炎了,他太看重他了,以至于认为他是一个全能型人才,理财这么厉害,军政一块应该也不会差,他又把强京西北防务的措施交给了杨炎去办,可这次杨炎却拉跨了,最终以失败告终。

安史之乱的恶果是唐王朝丧失河西、陇右,遭到吐蕃的严重军事威胁。唐代宗即位之初,为了避开吐蕃的锋芒,曾经出逃长安,偏安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直到政权稳定后,才内调平叛的原陇右、安西、北庭、朔方军作为后盾,在西起陇州,北至灵、夏,南到邠、坊,环绕长安西北的狭长带状区域内,先后组建了凤翔、泾原、邠宁、灵盐、鄜坊、振武六镇,这就是有名的京西北边镇。

杨炎对于京西北的军务当然也很重视的,他计划需要再次加强京西北的边防力量,以遏制吐蕃的侵略野心,于是提出重建已经沦陷于吐蕃而遭废弃的原州故城(在今宁夏固原)。他这一举措刚提出就遭到泾原节度使段秀实的反对,他认为:“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段秀实的拒绝表面上是因为杨炎雷厉风行的措施会引发地方危机,但实质是由于杨炎要将泾原军调往荒芜一片的原州,损害了泾原军的利益,说白了就是挖他的墙根。

问题是朝廷在问题上也很强硬,既然你不配合就把你调走,没过多久唐廷任命李怀光率领朔方军代替段秀实镇守泾原,试图用武力迫使泾原军就范。建中元年(),泾原别驾刘文喜拒命反叛,一呼百应,认为:“吾属为国家西门之屏,十余年矣。始居邠州,甫营耕桑,有地著之安。徙屯泾州,披荆榛,立军府;坐席未暖,又投之塞外。吾属何罪而至此乎!”

德宗对于泾原军的反抗丝毫不妥协,命令李怀光统帅朔方军进剿。在巨大军事压力下刘文喜被泾州别将刘海宾所杀,叛乱平息。但是,爆发流血事件表明阻力也大,杨炎恢复原州故城的行动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杨炎两税法的推行是稳定安史之乱后一塌糊涂的财政,增加唐廷国库收入的有效措施,推动唐王朝向好的一面发展是不言而喻的。而恢复原州故城行动本身也是强化京西北边防的有利举措,是实现唐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其实笔者认为,杨炎的一系列操作本身没毛病,只是细节方面考虑的不周全毕竟他的政治思路还是对的,问题还是出在唐德宗身上。

德宗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很自以为是,他信任杨炎却却没有将这两大政策贯彻到底,觉得这样解决问题太慢。德宗希望能速战速决解决困扰唐朝几代皇帝的藩镇问题,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用武力解决。

过了没多久,杨炎又被排挤下台,取代者卢杞是一个投机专营的小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一意迎合德宗的意思,帮助德宗实施个人独裁,自从提拔了这个小人,德宗的噩梦就开始了,可以说到死都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他变得更加刚愎自用,坚持政由己出,从根本上放弃了杨炎相对务实的内外政策,开始用偏激的武力解决藩镇问题。

打蛇打七寸,唐帝国的死穴被藩镇牢牢掌控

从历史上看,武力解决藩镇确实是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可问题是在唐朝打一场仗是要不少钱的,这是啥原因呢?其实自安史之乱后,募兵制彻底取代了府兵制,要让这些高价聘请来的骄兵悍进入指定战场作战,唐王朝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

所谓募兵还不只是要养活作战的士兵,还要为士兵的家属提供生活保障,为了激励募兵的士气,除了正常的军费开支以外,唐廷还时常要提供各种丰富的赏赐激励即将上前线的兵卒。比如每次士兵要出关作战了,皇帝就会派人拿上好酒好肉在路两旁提供给士兵吃喝,同时命人带好粮食却他们家中慰问亲属。

因此,和府兵制不同,安史之乱后唐廷要发动战争,都要消耗巨大军费开支去填的,德宗仓促发动战争完全没有考虑国家财政是否跟上,而东南漕运被藩镇所控制,使得唐廷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安史之乱后,河南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唐王朝的财政只能依靠富裕的东南。而江南财赋运输到长安需要依靠漕运,而漕运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梁崇义阻兵襄阳导致漕运完全无法到达长安,德宗又改变漕运路线由汴渠,自蔡水而上。但是,淮西李希烈又反叛,而且还公然称帝。此时,漕运要绕开希烈的势力范围,运输物资更加困难。

所以说,由于东南漕运断绝,唐廷陷入严重财政危机,唐德宗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搜刮政策,首先是破坏杨炎的两税法,又将民间的柴米油盐全部纳入官库统一买卖,不允许百姓私下交易,想尽办法搜刮民间资产,为了将战争坚持下去,德宗又想出“借商”的办法,就是向富商借钱,当然是不可能还的。等到李希烈围攻襄阳时,德宗更是异想天开向长安百姓收房产税,一时间民怨四起。

“泾原兵变”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落下帷幕

德宗变的越来越膨胀,急功近利的他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打算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故兴天下之兵。史称“时内自关中,西暨蜀、汉,南尽江、淮、闽、越,北至太原,所在出兵”。

建中二年九月,李希烈攻占襄阳,想完全占为己有”。正在兴头上的德宗一口拒绝了李希烈的要求,仅是安慰性的给了他一个小官,转而以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朝廷自用兵河北、山东以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德宗继续实行强硬的藩镇政策的决心。

将已被李希烈强占之的襄阳收回中央正是强硬的表现。同样是在官军屡屡获胜、叛军节节退守的情形下,又迫胁已有异志的李希烈除了在襄阳捞一笔就灰溜溜的走人,狂妄的李希烈只能暂时屈从朝廷的旨意。

短暂的胜利迷惑了德宗,他继续采取强硬路线,那么问题来了,在将士眼中朝廷不再像以前一样出手阔绰地犒赏部队,在藩镇眼中唐德宗是一条心的要与他们死磕到底。

到了建中三年(年)中,河北、山东战场形势开始恶化。由于赏赐财物分配不均,局面开始变的不利“自安禄山之乱后,河北的几支主力第一次组成联军。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是各怀鬼心。

此时李希烈的立场对于整个战争局势的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摆脱战争胶着局面,诸叛镇以争取李希烈为目标。经常秘密遣使淮西,鼓动、怂恿已有叛逆之心的李希烈。李希烈反唐急先锋。在中央军队深陷河北、山东战场,无暇南顾。李希烈开始四面出兵,朝廷此时用兵已经捉襟见肘。

面对这不利局面,唐德宗想起了他手上还有一张王牌——神策军,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就对藩镇武装极为忌惮,为了确保唐王朝的军事安全,唐廷从代宗朝就开始组建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神策军,并以此压制京西北边镇。

代宗以后朝廷不断壮大神策军力量,来压制和打击藩镇。唐代宗曾言:“北军(神策军)将士,皆朕爪牙”,申明了神策军的地位和作用。既然作为天子“爪牙”,神策军不仅政治地位高,而且经济待遇极为优厚,这与待遇微薄的边防朔方守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德宗发动削藩战争后,神策军曾与朔方军一起开赴前线战场。当时的神策军兵力有限,只有4万多人,大概是京西北藩镇兵力的四分之一,然而,作为京西北边镇主力的朔方军兵力就达到五万以上,并且都是久经战阵,战斗力极强的老兵,按理说这才是是唐王朝必须倚重的军事力量。

很快区别化对待导致了神策军和边防兵卒矛盾的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削藩战争的官军矛盾重重,相互猜忌,甚至以邻为壑,战场上不吃败仗才怪。

厚此薄彼终于导致皇帝的后花园出现了严重问题,历史上著名的泾原兵变发生了,这是一场差点让德宗丢掉性命的兵变,泾原兵变的原因从表面看来是出征士兵希冀厚赐而不得,临时起意叛乱,似乎主将姚令言是无辜的,在百般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被裹挟参与叛乱。

德宗指责泾原兵贪得无厌,对朝廷厚赐期望值过高,居然携带家属一起过来领赏,未达目的,悍然发动兵变,不仅冲进大内抢掠内库财物,还对朝廷财税新举措指手画脚,喊出笼络人心的口号。说白了就是这群兵嚣张与跋扈,完全没有忠心可言。

然而这不是真正的原因,“泾原兵变”的发生则直接宣告了建中削藩战争的终结,这是唐德宗对京西北藩镇歧视和压制的恶果,他偏袒于自己的神策军,一点也不把泾原兵的利益放在眼中。

这些还不算,当削藩战场陷入僵局之际,德宗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恶毒地想派这支部队去南战场当炮灰,消除这支多兵变,常闹事的军队,想法很好,现实却很骨感,愤怒的泾原兵要拿皇帝祭旗了。

《资治通鉴》记载:“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冀得厚赐遗其家,既至,一无所赐。丁未,发至浐水,诏京兆尹王翃犒师,惟粝食菜啖。众怒,蹴而覆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

总结

泾原兵变后,唐德宗轰轰烈烈的建中削藩终于画上了失败的句号事实上,他在晚年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唐代的藩镇问题是无法根治的,他们不仅掌握政权和财权,而且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后,不管是听话藩镇,还是不听话的藩镇,都具备割据的实力。听不听中央的话完全取决于他们,唐廷没有任何办法。但是,倘若唐廷要动摇“藩镇体制”本身,那么任何藩镇都将会与唐廷成为水火不容的死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