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pf.39.net/bdfyy/bdfyw/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也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换进行自身“性能”的调整。哺乳动物和现今的鸟类都是恒温动物,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温度调节系统相对变得完善。机体会调控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机体温度恒定,血液的温度也是恒定的保持着,因此又被称为温血动物,而像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变温动物又被称为“冷血动物”。
面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机体可以进行调控,低温环境中骨骼肌战栗产热,汗毛孔紧闭避免热量流失,较少皮肤表层血液流动,维持核心部位的温度。高温环境中,通过汗毛孔出汗散热,无汗腺的通过喘息散热,例如家里的宠物狗等。但是这种调节机制是有限度的,长时间处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中都会发生机体紊乱,严重的导致死亡。
冷热是完全的对立面,那么热爱和冻死到底哪个会更好受一些?从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热死”的过程
对于恒温动物来说,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关键所在,身体内进行的大部分代谢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而它们的本质是蛋白质,高温小直接就被破坏结构失活了。而新陈代谢又是产热的过程,这也是体温的来源,只有活着的个体才有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根据测量时间不同和个体差异性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37.1℃就是发热状态,37.3~38℃是低热,38.1~40℃属于高热,如果身体温度达到40℃以上就随时有生命危险了!
高温环境中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产热量增加,但是散热减少,出现中暑状态,严重状态下可导致死亡发生。此时会发生抽搐、昏迷、高烧、耳鸣、头痛呕吐、昏睡等症状,身体大量的出汗脱水,之后会慢慢昏厥直至休克,整个过程可以清晰地被感知到,会非常痛苦。
》“冻死”的过程
在很多刑侦类书籍中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样的术语-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一般冻死的人在临死前往往都会脱去鞋子和衣服,并且面露笑容,看起来十分的诡异。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面露笑容应该也只有在舒适的情况下才会自然发出。
在低温环境中,体温会随着环境降低,但是恒温动物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会进行调控。首先体温在36℃~35℃的时候,体温调节中枢会控制身体出现寒战,肌肉紧缩压缩表层皮肤血管,让身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让更多的血液从身体表层流向内部核心区域,这个时候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同时血压升高,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兴奋期”。
但是这样的状态不可能长时间的持续,如果扔处在低温环境,身体已经难以控制,此时兴奋减弱,呼吸心跳血压都开始下降,人体表现的非常疲惫要进入昏睡状态。
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体温调节中枢已经完全失去功能,这个时候身体内部相对温暖的血液会大量的留下身体表层血管。本来是处在寒冷的状态下,但相对来说感受到了热量的来袭,这个时候会下意识的脱去衣服。虽然内部已经非常寒冷了,但是表层表现的很热,就类似于久旱逢甘露。
因此说“冻死”的人大多数都是在朦朦胧胧中感受到温暖露出笑容,异常地脱掉衣服,表情非常的安详。
》总结
这样来分析的话,“冻死”前可能比“热死”前更加舒适安详一些,但这也都只是相对而言。人类最好离去的方式还是寿终正寝最好,一切顺其自然。
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年龄逐渐的增长,身体机能在逐渐地走下坡路,直到最后一刻身体全方位的机能彻底瘫痪消失,这个时候人是最自然、最不痛苦的死法。当然所有物种都一样,都期望着永生,即使不永生也要有长寿命。这是生命最本质、最本能的追求。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