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防治专项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22039760Thallium,在英文里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当它高频率出现在贝志城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年4月10号晚上求助邮件仅仅发出几分钟,就收到了第一封回信,是个爱尔兰人,说会为朱令祈祷。第二封就提到了一个词“Thallium”。
根据《美国医学(USMedicine)》年12月的报导,美国海军军医、生物测定学和预防医学助理教授史蒂夫·康年(SteveCunnion)博士在4月10号收到了求助邮件,而他的回覆也成为了最早做出的正确诊断。当天晚些时候,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做医生、当时已经调回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的医生约翰·奥迪斯(JohnAldis)以及加州医生罗伯特·芬克(RobertFink)也都收到了求助信件。
凌晨五点的时候,北大男生们已经收到了多封答复邮件。贝志城回到宿舍查了英文字典,这才知道原来叫“铊”,化合物有毒。
“铊”这个字,中文的发音是“Ta”,在当时能正确发音的人并不多,了解这种元素的更寥寥可数。铊在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81,原子量,是一种较重、灰色、柔软的贫金属,在自然界并不以单质存在。化合物则极易溶于水,无色无味,含有剧毒。
英国化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和克洛德奥古斯特·拉米年在硫酸工厂的反应残留烟道灰中提取硒的时候发现了铊,并运用了当时新发明的火焰光谱法对其进行鉴定,在光谱观测到铊会产生明显的绿色新谱线。克鲁克斯随之提出了“Thallium”的名称,这来自希腊文中的“θαλλ”(thallos),即“绿芽”之意。
铊在工业上主要被用于电子元件制造,也曾是鼠药的成分。它的化合物无色无味,极易溶于水,对人体有剧毒。中毒的症状包括四肢剧痛、严重腹痛、脱发等等,对于大脑和视神经的损伤也非常强烈。由于毒性和破坏力极大,美国早在年代便禁用铊生产鼠药。
当年收到的邮件
请尽快为朱令检测铊
当贝志城和他的同学们收到的邮件越来越多,很多都包含铊这个字。用当时参与浏览邮件的同学吴向军的话形容,那是因为当时网络上面垃圾很少。互联网还是一个非常学术的环境,所以回覆的质量也非常的高。吴向军是当时宿舍里英语最好的人。
贝志城后来详细回忆了当时的过程。从Unix终端下来的邮件会整体打包成一个大文本文件,在电脑上无法阅读。他们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宿舍的好朋友刘莅主动请缨,用微软的Access写了个软件,把邮件拆分成一封封,然后把标题、发件人摘取出来存进数据库。之后另一位室友王惠文也加入了,几个男生一起完善程序,依据来信人是否医生、判断是哪种病、回信频率等变量设立一个权重打分机制,衡量其严肃和可信度,决定要特别优先给谁回信。同时把比较多提到的关键词,比如铊中毒、格林—巴利综合征、莱姆病等作索引,看被提到的频率有多高。在大量的判断都指向铊中毒之后,他们还用关键字搜索分类,把不同的诊断方案、治疗办法分出来。
贝志城给朱令的父亲吴承之打电话,怯生生地提到铊中毒这个可能,他记得,电话那头吴承之轻轻地苦笑了,说这个可能协和早考虑了,但是已经排除了。
在朱令父母的日志上,记录了这之后半个月的情况:紧急求救信迅即收到世界各地医生、专家等人士的份回覆电子邮件,其中份为医务工作者的诊断建议。在份中有份认为是中毒,其中份明确提出可能是铊盐中毒。不断收到请尽快为朱令检测铊的邮件。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的学者刘华杰教授在年5月把这起全中国第一例互联网求助和会诊写成了报导,发表在当年6月7日的《南方周末》头版上。多年后他还记得,那是清华力学系陈耀松教授通过电话线接到了北大计算中心的一台服务器,陈老师个人支付了不少网络费。作为学者,刘华杰当时的想法是,这个事件颇为值得进行传播学分析。
耐人寻味的是,《南方周末》的这篇报导还影响了有关部门对于即将大规模普及的互联网的印象,还曾到北大调查学生在网上是否干了坏事。
我能打败你
邮件不断涌入的这半个多月,也是朱令父母、同学乃至全世医院拉锯的半个多月。当时的中国还相当封闭,这第一例互联网求助事件一下子点爆了焦点,媒体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