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德山东人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一季 [复制链接]

1#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31日讯5月30日,中央文明办以“云”发布方式,在北京市密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经过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位(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山东八位好人上榜,分别是潍坊市崔小国、临沂市马成文、青岛市王仁江、东营市常燕、德州市刘希辉、枣庄市马继明、烟台市孙杰、济宁市马爱真。

好邻居23年如一日照顾残疾独居老人

崔小国照顾邻居吃饭

崔小国,男,现年56岁,潍坊市潍城区城关街道十笏园社区居民、环卫工人。他自己家庭生活困难,但仍不忘关爱他人,23年如一日,像对待亲人一样,悉心照料双下肢重度残疾的孤寡邻居陈胜华,为他洗衣做饭,清理便盆,清扫卫生,关怀陪伴,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好邻居的优美赞歌。

搬来新邻居,生活大变样

崔小国原来是一名下岗工人,妻子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家中老母亲因意外车祸成为植物人而常年卧床不起,也是由崔小国赡养送终,他一人承担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年,崔小国搬迁至十笏园小区,在社区的帮助下,崔小国做起了卫生保洁员和治安巡逻员,每月有了多元的收入。

他的邻居陈胜华是一位重度残疾人士、独居老人,自幼因腰椎损伤造成高位瘫痪,生活上行动不便,无人照料,饮食上因无法自理经常有一顿无一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常年独居,人也变得郁郁寡欢。陈胜华本以为这种生活将永远持续下去,但这种状况却在遇到崔小国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了解到陈胜华的现状后,崔小国主动承担起照顾这位老大哥的重担。自从有了崔小国的照料,生活各方面逐渐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陈胜华家里的卫生变得整洁干净,换洗衣物能够得到及时清洗,饮食上一日三餐有了基本保障。日常生活中也有了谈心说话的对象,人变得开朗自信起来,读书看报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了一技之长配钥匙,为社区居民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生活愈来愈充实丰富起来。

二十三年如一日照料邻居如亲人

清理便盆,悉心照顾瘫痪邻居如亲人。尽管崔小国个人家庭生活已步履维艰,但他仍不放弃照顾老大哥陈胜华的生活起居。崔小国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第一站就是陈胜华家。帮着陈胜华把大小便清理掉,然后帮陈胜华洗漱、做早饭、打扫卫生。等陈胜华吃完早饭,他才安心去上班。打扫完社区卫生后,再来给陈胜华做午饭,为了让陈胜华感到家的温暖,自己陪着他吃饭聊天。天暖和的时候,崔小国还会特意推着陈胜华出去转转。

邻居说:“自己的儿女也不一定能给清理大小便,但是崔小国每天都给陈胜华清理。崔小国这个人话不多,但是特别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

晚上,崔小国为陈胜华打扫完卫生后,就给他锁上防盗门,自己再回家睡觉。陈胜华说起崔小国对他的照顾,眼睛微微泛红。他说,自己住的地方没有厕所,崔小国给他拿来了装油漆的桶作为便盆。每天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帮着把大小便给倒掉,为了不让房间有味道,每次倒掉后,都会把“马桶”给刷干净。

遇到陈胜华拉肚子的时候,衣服、床单上都会沾上大便,崔小国也不嫌弃,帮忙给陈胜华换上干净衣服,而且会亲手把染脏的衣裤洗干净。陈胜华说,有一次,崔小国给自己洗了4次换洗的衣服,他自己都感到过意不去了,但是崔小国什么都没说。

23年如一日,义务照顾邻居一天不落是名副其实的。崔小国的妻子前几年做了手术,住院期间,崔小国在陪床间隙,仍然每天坚持照顾陈胜华起居。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陈胜华说,每件事情都让他感动。他想吃什么了,只要一个电话崔小国就给他买来。吃腻了买的饭菜,崔小国就带他去附近菜市场买菜,回来做。一到下雨阴天自己身体就格外不适,崔小国就给他按摩,捏捏腿、按按脚……

“天凉了还给我拿来棉衣,家里炖了鱼,也给我带过来,真是比亲兄弟还亲。小崔的媳妇也很好,一些难洗的衣服小崔不会洗,她都帮着洗”陈胜华指了指上身穿的棉袄说,这还是小崔的对象前些天给他洗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但在崔小国看来,照顾陈胜华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特别的。

24小时,随叫随到。崔小国的电话一直是24小时开机的状态,为的就是让陈胜华能随时找到他。就算是半夜,陈胜华一个电话打过去,崔小国几分钟后便会出现在陈胜华面前。

让陈胜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下大暴雨,自己的房子漏水了。自己的亲戚又不能及时赶过来,他便给崔小国打了电话,崔小国冒着大雨赶来,那时已经是12点多了。搬梯子,拿着盆子接水,一盆接满了,就倒掉再接着接。反反复复接了无数回,弄得崔小国一晚上也没睡觉。第二天一早,他给陈胜华做完早饭,就去上班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崔小国说,陈胜华能开心,他就高兴,自己已经把陈胜华当作自己的亲人,无论多苦多累,他会一直照顾陈胜华。

朴实村民坚持捐资助学30余载

重阳节花埠圈爱心社成员走访慰问军人家属

马成文,男,回族,年生,中共党员,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花埠圈社区村民。出身贫寒的马成文深知贫穷给求知学子带来的窘迫,16岁辍学开始步入社会打拼,经勤劳双手发家致富的他不忘回报社会,几十年如一日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累计6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周围一批人加入爱心团队,以星星之火促成爱心汇集的燎原之势。

爱心人士的帮助引燃爱的火种

八十年代初期,尚未成年的马成文因家境贫寒无奈辍学,走入社会。少年的无助与迷茫困扰着他,就在这时,邻居“羊倌”张万现成了他的领路人。张万现给了他30块钱作为启动资金,让马成文跟随自己经营收羊皮的营生,一来二去,两人熟识。张万现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经常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有时会让马成文开车带着他去走访贫困学生。一开始,马成文还当自己是个局外人,并没有为贫困学生捐钱。有一次,二人来到罗西街道的一个贫困学生家里,学生父母双双卧病在床,家里就靠年迈的爷爷奶奶苦苦支撑,“家里没有件像样的家具,大冬天的,也没烧炉子,屋里四边透风,孩子手冻得通红,还坚持靠在母亲病床前写作业,”马成文回忆道,“看到那孩子的情形,就想到了年幼时候的自己,想到了那位曾经帮助过我的热心大姐。”原来,早在小学时候,马成文就得到过同村爱心大姐沙文兰的资助,勉强支撑了几年求学生涯。就在那时,一颗爱的种子就在马成文心里种下了。“我当场给塞那孩子块钱,从那时候起就算正式踏上了资助贫困学生的路,”马成文说:“那时候挣得少,捐的也不多,一次几十、一百的,关键是这种捐助贫困学生的行为让我感到内心很踏实。”到如今,马成文在捐资助学这条路上已走过30多个年头。马成文正是以这种微薄之力点燃了无数贫困学子生命中的点点星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支撑他们坚持学习、走出困境。

集结爱心社,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成文结识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五月花爱心社的创始人伊吉鹏。“以前我都是四处打听,哪里有家庭困难的小孩和老人,就自己去看看。自从认识了伊吉鹏,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汇集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更多贫困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年5月20日,马成文发起成立了花埠圈爱心社,组织发动身边爱心人士加入爱心社,一起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和老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立之初,爱心社仅有20几名成员,开展活动也不是很顺利。“我记得第一次走访同村困难老人,就只有五六个人参加,还有好几个是村委的人,”马成文说,“工作不好开展,我都急的偷偷抹过眼泪。”原来,刚开始,爱心社成员基本来自花埠圈社区,大家都觉得乡里乡亲的,去别人家里走访慰问很不好意思,怕别人背后议论,所以大都选择私底下捐钱,对于走访这种抛头露面的事选择敬而远之。“我就劝大家,咱这是在做好事,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做好事,才有可能加入我们!”马成文激动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人再少,我也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就这样,在马成文的带领下,很多人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选择加入走访队伍。一年之后的今天,花埠圈爱心社已发展壮大到余人,除了本村村民外,还吸引了十几名社区外的人参与,发起组织开展了几十次爱心捐助活动。

“这就像传递火种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成文说。“三哥是我们社区的“老好人”了,爱心社的成立,凝聚了一大批爱心人士,慰问贫困老人、帮助困难学生等各种爱心帮扶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崇德向善之风。”花埠圈社区党委书记陈贵成由衷赞叹道。

一个善举,种下一颗爱的种子;一次捐助,点燃一朵爱的火苗。帮助贫困学生付出的是无数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个微笑、一份安心。在马成文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还能走得动,他就会一直走这条路上。

老战友一句战场盟约扛了一辈子

王仁江,男,汉族,年9月生,山东齐河人,中共党员,大快(青岛)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36年来,王仁江为履行战场上的“生死盟约”,带领战友们毅然承担着照顾12位牺牲战友父母的责任。退役后,为牺牲战友父母每月寄款,从无间断,一年累计寄款约1万元。每当一位烈士的父母去世,王仁江都会像亲生儿子一样送老人一程。他还经常探望伤残战友和烈属,并捐款几十万元。王仁江自主创业,积极吸纳复转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就业,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转业军人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曾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36年真情守护,告慰烈士忠魂

年9月23日,王仁江和战友相约安徽,悼念已故战友侯立庭。36年前的这一天,他们有12位同甘共苦的兄弟牺牲了,那时就约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到一名烈士家中悼念已故战友,当年的生死盟约更犹在耳边。

年,时任连长的王仁江也还只有24岁,他带着全连战士庄严宣誓,“从现在起,我们都是亲兄弟!你们每个人的父母、家人,就是我的父母、家人!我的一切都是你们的!无论谁牺牲了,剩下的事大家一起扛,扛一辈子!”这一誓言,被王仁江和战友们视为神圣的“生死盟约”。

那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王仁江的身体里,至今还有作战时留下的弹片。从战场回来后,王仁江和活下来的战友们一起,开始履行“生死盟约”。这12位烈士的父母,居住在全国各地,有在山东本地的,还有一些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不少居住在偏远山区。他们把这24位烈属当作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挨家挨户走访,把基本情况都了解透彻、铭记在心。

千里寻亲送温暖,践行诚信诺言

年,王仁江1个月的工资不到元,但他还是把一半的钱拿出来,每月寄给牺牲战友的父母,从无间断。每年逢年过节、老人生日,他都不会忘。时至今日,当年的24位军属只剩下7位还在世,每当有战友父母去世,他都会像亲儿子一样,亲自赶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年,王仁江脱下一身戎装选择自主创业,即使工作忙碌,仍没有忘记关怀烈军属,已先后走访全国各地老部队的烈军属36家。还为灾区捐款近十万元,他一直坚持帮助伤残战友和烈属,捐款近几十万元。“从军的经历对我来讲,终生难忘、弥足珍贵,无论在哪里,军魂都早已根植心底。一日从军,终生为兵。”正是这种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王仁江践行了对12位牺牲战友的庄严承诺。

军转创业回馈社会,再当“排头兵”

44岁时,王仁江从部队转业,选择自主创业,在年注册了一家大数据公司。退伍不褪色,王仁江和战友积极吸纳复转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就业。每当军属需要帮助时,他都带领全力以赴进行协调帮助,他自愿承担起为退役士兵服务的社会责任,成为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的会员。

重然诺,轻生死,在军营中的几载热血时光让王仁江百炼成钢,更矢志不渝地践行承诺,帮助烈士战友尽养老孝。现在,王仁江在公司内部,把“军人本色”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处处为身边的年轻人们传递着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精神。诚信壮山河,军转奉献社会,奋力担当的赤子情怀,在这颗60岁的老兵心中,闪闪发光。

平凡教师坚守黄河入海口耕耘10余栽浇灌出生态文明之花

常燕在进行培训授课

常燕,女,汉族,年10月出生,现任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教师。十几年来,她坚守在生态道德教育一线,致力于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带领学生开展公益环保活动多场,打卡湿地点位余个,撰写报告近百万字,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详实数据。她指导的项目多次在全国获奖。她个人公益宣讲余场,累计多小时,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黄河入海口广袤湿地上生根发芽。

守护生态环境是她一生的信仰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认识自然,她开始致力于自然和生态教育,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多年。年,常燕发起成立了“小脚丫棒棒堂”亲子社团,成员50余人,开展各类公益环保活动多场。年,她发起了“心田计划”项目,带领孩子们体验农耕劳动,调研记录自然生态环境,汇集整理成了《心田·百味》,并亲手送给了国际知名动物保育和环境保护人士珍·古道尔博士,得到了她的高度赞赏。

生态道德教育是她对信仰的坚守

年,常燕和孩子们为燕子的“安家”四处奔波,并撰写了《让燕子住我家——东营市燕子及燕巢调查》等系列文章,连载于国家级刊物《青少年科技博览》。截至目前,常燕团队已坚持开展全国城区燕子调查五年多了,她们收集整理的大量数据被纳入了全国大数据库。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前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线上分享活动中,常燕团队的2个案例,从全国35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并受邀在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上进行交流展示。

另外,常燕和她的团队还多次组织开展、参与调研、捡拾、垃圾分类等活动。每次活动,常燕不仅自己撰写活动报告,也积极鼓励同学们撰写心得体会。截至目前,她们已经积累了余个近百万字的活动报告,其中多篇报告在《环境教育》杂志和《自然之友》
  

撤店要先做好退款,创业路上才不留遗憾

临近中午,一名女子骑电动车带着孩子来到云低拉面门口,透过已锁门的玻璃门,看到店内仅剩下几张长椅,大多数东西已经搬光时,长叹了一口气。当她转头看到一旁落地玻璃窗上贴的退款公告时,脸上顿时露出喜悦,赶紧拿出手机按照退款流程操作。“我卡里还有多块钱,商家的做法很让人感动。”

这一幕也让恰好赶过来的刘希辉和白阿凯看在眼里,俩人相视一笑,“有再多资金压力和困难也不算啥。只有这样做,我们心里才能过得去,经商创业路上也不留下遗憾,走得更远。”

年11月16日,85后的刘希辉和白阿凯一起创业,在齐河投资了80多万元开了他们第一家云低拉面馆。一百多平方米的店面,在俩人精心经营下有着不错的收入。“日均流水可以达到多元,遇到节假日甚至可以过万元。”刘希辉说,店里的营收超过了预期收益。

初尝快餐行业已渐入正轨。今年6月底,店面周边道路开始施工,门前原有的停车位也暂时取消了。“交通不像之前那么畅通,顾客也不方便停车,店里客流量下降,日均流水也仅有0元左右。”刘希辉说,他们经过大半年的经营也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调整,俩人决定7月15日暂时关门。

他坦言,“我们当时还没想撤店,打算继续在这里经营。”后期,又涉及房租及公司战略调整等因素,俩人最终还是决定撤店。“做生意要讲究诚信。给储值的顾客退款是我们一直有的共识,不然心里始终感觉有个疙瘩一样。”9月中下旬,俩人在搬走设备前贴上了退款公告。同时,他们还通过自己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