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十年,再回想起年汶川地震,脑海里浮现的仍旧是触目惊心的画面。
十年过去,物是人非,那些大地震的亲历者如今怎么样了?那些来自全国的救援人员如何回忆在灾区的日子?曾经看着新闻落泪揪心的我们是否还记得汶川?……
今天起,南京大学新记者将推出“汶川记忆”系列文章,把这份记忆记录、保留下来。为了缅怀逝去的生命,为了赞美负重前行的韧性,也为了一份警醒与反思。
第一期《汶川记忆:经历者说》,将为大家带来四个地震幸存者的口述故事,是为其三、其四。
文晨熹
德阳是四川省地级市之一,当年震感比较强烈。通过同学辗转联系到文晨熹,他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当年的他是绵竹市德阳紫岩小学的三年级学生。
通常人在巨大的创痛或者灾难面前,他的反应都是比较迟钝的。我从来没有回想过十年前地震对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在那次灾难里面,可能因为家人都平安无事,并没有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创伤。很多东西,反倒是在地震之后,给我带来了崭新的感受。
以前我们的学校是那种平房,就是上面还有一些年画的小矮房子。地震的时候学校倒了,后来修了新的学校。接着有了新的公园、医院,还拓宽了特别多的道路。感觉地震之后,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好的。当时因为是举全国之力援建,就是一切都重新来过。好像就在短短一年内取得了我们那个城市之前十年都不会有的、那么迅速的发展。我在德阳,包括周围成都那些市都是这样。
现在路过一些新的道路,新的公园,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就会说,这是地震之后建的。好像那次地震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一个自然而然的标记,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家在纪念时间的时候都会说,哦是地震那一年,是震后第几年。感觉还是挺怅惘的。它(地震)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代表着很多东西的终结,也代表着很多东西的开始。
地震十年后的文晨熹
但是如今回想十年前的具体情形,印象其实挺模糊的,可能没有大家想看见的那么刻骨铭心。很多人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很多),但他们现在也继续着生活。我身边也有认识的一些朋友、或者他们的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但他们(活下来的人)现在也和我们一样在生活。就好像,灾难不会在人身上打上一个特别深、特别深的记号,所有的一切还是继续往前。更多的还是收获了新的力量,在颠覆之后重生的力量,还有当时很多人帮助我们的那种感动。我的一个感想就是,生活的信念真的是蛮强大的,人真的是蛮强大的。
谢同学
绵阳也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谢同学是南京大学15级学生,年的他是绵阳市警钟街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
我是四川绵阳人,十年前地震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五年级。那时候学校下午上课的时间是两点半,地震是两点二十八。地震来时老师还没到教室,我和同学坐在那里谈论刚刚过去的母亲节。
突然桌椅就开始晃动,桌子里的书本、讲堂后的黑板、天花板上的砖块和风扇,所有的东西都开始往下掉。恐惧让我们完全忘记了以前地震演习时的知识,只是任由双腿带着自己不断往楼下跑,期间有一个同学被掉落的砖块砸到了头,所幸他坚持着跑了出去,之后很快被医院。
我们跑到了操场上,一些老师在那里组织,让我们等待救援。我看到教学楼里不断有人冲出来,也看到一条条裂缝像蛇一样在墙壁上蔓延。我们用小灵通给父母发短信“爸爸妈妈救我”,但是整个城市通信中断发不出去,于是大家就蹲在操场上一直哭。六层高的教学楼,和学校两边七八层的房子,都高得像巨人一样,看起来摇摇欲坠,而我们就被围在中间什么都做不了。
受灾严重的绵阳地区
下午四点多父亲过来看了我一眼,但他是个医生,把我的擦干眼泪后告诉我跟着老师不会有危险,就转身回去工作了,我想追上去,但什么都不敢做,只能蹲在那。傍晚的时候我被母亲接出了学校,因为交通瘫痪,还有很多同学等在学校里,老师们则继续陪着他们。
出了学校以后余震还是不断发生,我们不敢回家,附近几公里医院前面的广场和停车场上,人群拥挤得让我不那么害怕了。到了晚上,每个人找个躺得下的地方和衣睡去,可能也都没怎么睡着,总有种恐惧,让人不敢那么轻易地睡过去。
那几天没有电没有通信信号,医院会提供免费的热水和热的白粥。十年过去了,我甚至忘记了我们到底是怎样度过了震后的那几天。只知道不时有死亡的消息传来,不时有余震。
绵阳地区震后救灾现场
恢复供电的几天之后,我看见广场电视的大屏幕里胡锦涛主席站在废墟上高喊“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看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标语已经布满了全国,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背后还有祖国和十三亿同胞,还记得当时大家开始哭开始鼓掌,仿佛那一刻大家就有了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感谢吴雅慧、曹玥、胡丽媛协助联系
文字
文晨熹谢同学
责编
王辰瑶彭雅琪孔德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大学新闻”与南京大学新记者联合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