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我的下属,最近每次安排给他的任务总是完成得很慢,有一次没忍住我批评了他,为什么我安排给你的工作总是要拖上一个多星期,还得我主动问你进度呢?小林也很委屈,回复我:”老板你没告诉我截止日期啊,我以为这个事情不着急呢?”
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看到老板安排的任务没有写截止日期,就默认这件事情不着急,先拖一拖再说?有时候看到领导要求3天后上交,但这件事情真的不想做,发现截止日期快到了,草草上交了事。还有的同事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完成后也总想着还没到最后期限,再改改或许更好一点。
其实,这种现象在工作中非常常见,有一个英语单词deadline,是在外企中经常被提及的。虽然每次看到任务总想着尽快完成,但好像总有其它的情况打断你,结果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工作拖到了最后。
一、工作依赖截止日期是犯了“拖延症”
工作依赖截止日期,简单的来说,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想主动去做,而需要时间的提示。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我们经常选择了优先做自己喜欢或者擅长做的事情,而对那些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事情采取拖延战术,结果就导致自己的进步会越来越慢。
什么是“拖延症”?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年对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受访者有过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的情况,其中33.1%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这样。54.3%的受访者建议戒掉“拖延症”,提高效率。这说明拖延症在青年中发生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的。
工作中“拖延症”的表现
1.时间管理差导致工作效率低。
时间管理理论将每天的任务分为四个象限:
它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a.当天的工作安排要有计划。
如果你没有这个习惯,你每天都将被不同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对截止日期的依赖就会越来越严重。
b.区分紧急事务与重要事务。
紧急事务往往是短期性的,重要事往往是长期性的。那么无论你是否喜欢做,只要是紧急的事情就优先完成,不能采取拖延战术。比如,当老板今天交代了你的事情,你如果判断这件事情会影响到他后面的工作计划,就算他没有明确要求你上交的时间,你也应该将它划分为紧急而重要的任务,优先完成。
c.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安排到最后。
比如你今天准备做一份计划,突然看到桌面很乱,对于一个爱整洁的你情不自禁开始收拾桌面,收拾完可能发现抽屉东西也多,这时候这件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安排,导致了拖延。
当你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你的拖延症就容易冒出来影响工作计划和安排。
2.低自我效能感导致工作逃避。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工作很勤奋,每天开完会背着包就外出见客户了,但是每周五一次的周总结总是最后一个交上来,有时候还写的乱七八糟。后来在一次总结会后我找到了他,才了解到他最不善于写文案,连最简单的PPT功能都不知道。因为内心对于完成周总结所用的工具缺乏自信,所以总是在拖到最后时间才草草完事。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导致的“拖延症”。
3.追求完美导致工作吹毛求疵。
完美主义等于瘫痪——很精辟的阐明了完美主义者的害处。——丘吉尔
还有一种拖延症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中,总希望呈现出最完美的结果,所以在没到截止日期时他们总希望可以再改一改做的更好一些;但实际上人每天的精力有限,如果你每一件事情都苛求到极致,那么就会占据你大量的时间导致最后拖延的出现。
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就是这个类型,一般人一周可以完成三四篇的文章而她却只能完成一到两篇,有时候一篇文章明明写完已经修改了几版,她还是觉得看着会有不舒服的地方,不是排版觉得不够精美,就是觉得标点符号的用法不够考究。工作追求完美没有错,但如果过度追求导致吹毛求疵,往往就会耽误很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任务项里永远显示没有完成,这样也造成了工作的拖延。
4.懒惰导致工作一拖再拖
懒惰虽然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拉罗什富科
古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当懒惰形成一种习惯,你会发现工作中你很难有激情,而你面对工作任务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拖延。
《不求上进的玉子》这部影片就是因为懒惰荒废人生的案例,虽然玉子爸爸一直催促她外出找工作,但懒惰的玉子却心甘情愿当着啃老族,找工作的事情一拖再拖。这种拖延症的直接原因就是懒惰。
当我们发现了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拖延症类型,可能你会有所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这样?如何克服工作中的拖延症,解决工作依赖“截止日期”的问题呢?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反惰性》,这本书是知名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所著,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所得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梦想和现实之间为什么那么遥远,其潜在原因是因为我们常常心存幻想而放慢了行动的脚步,而这就导致了拖延症。
二、“拖延症”是乐观幻想和悲观幻想的结果
幻想使我们处于一种愉悦、轻松的状态,顺理成章地,我们就很愿意尽可能地停留在这种状态之中,并且,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能够延长这种幻想的信息。书中提到了“心想事成”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乐观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理想主义信条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积极努力就一定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乐观是否真的没有坏处呢?
乐观幻想带来的短期愉悦会强化人们的惰性1.自我催眠导致彻底松懈。
比如很多人想戒烟却一直很难戒掉。每次鼓起勇气要下定决心,看到电视里那个主角抽起烟来酷酷的样子,幻想自己抽烟也如同他一样,于是脑海里会幻想那个场景,潜意识就会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想着抽了这一根再去执行,导致戒烟的事情一拖再拖。
减肥的人一直很难减肥的道理也如出一辙。这都是自我催眠导致的彻底松懈。
2.认知扭曲形成球型壁垒。
认知心理学家塔利·沙罗特曾在她的《乐观的偏见》中提过:乐观是一种进化优势的认知偏见。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激励我们,但对未来过于积极的预设,可能导致灾难性的错误估计。
现在我们提倡垃圾分类,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一丝不苟的去执行,尽管我们看了很多海洋遭受垃圾污染的报道,但人们总抱着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明天,总想着有一天这个事情会解决的。
就如我们的工作一样,也许今天工作堆积如山,我们也会乐观幻想,再多的工作总会做完的,不着急,我先刷会朋友圈,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拖到最后,工作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正如作者所述,身处球中心的人会不自觉地致力于维持壁垒的完整,以便维持这种令人沉醉的安逸局面。
悲观幻想带来的精神压力会放大困难1.自我暗示导致情绪焦虑。
我曾经想跳槽,猎头让我准备一份简历却迟迟不愿意去做。现在回忆起来,这是因为悲欢幻想引起的自我暗示导致的情绪焦虑。我的脑海中总会出现面试被淘汰的场景,这样的幻想来自于长时间呆在舒适区,很久不更新简历的我缺乏面试经验,因此潜意识认为,发了简历就会面对面试的痛苦。通常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工作拖延。
2.害怕失败导致心理防御。
完美主义者因为对工作吹毛求疵,内心本身是因为害怕失败导致心理防御。就如我的那位自媒体朋友,为什么她一直坚持检查完自己文章还要去设计精美的排版,斟酌标点符号的使用,因为内心深处害怕自己的文章阅读量不高。
当我告诉他没有读者会介意你的标点符号是用句号还是逗号,不是所有读者都是专业人士,而你的客户群体大部分都不是专业写作的人。她开始慢慢改进,不再追求纯粹的阅读量,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只要自己觉得这篇文章给读者能带来收获就可以了,这样的结果反而让她的文章经常出现爆款。
三、从内到外行动起来,战胜“拖延症”,和截止日期说再见
2个思维指导时间管理拖延症有一个很大的对手就是工作效率,想要战胜拖延症,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曾经风靡的时间管理法——番茄工作法,告诉我们每25分钟作为一个单元,专注这25分钟的时间做一件事情,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管理时间其实还需要把握大的方向。
秋叶老师在他的《时间管理七堂课》里提到了两个思维——统筹思维和成本思维,对我们进行时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统筹思维
统筹思维的意思是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控时间,直接的意思是你所有的行为要靠近你的大目标。比如你的目标是一年后一定要升职,如果你做的事情不偏离,即使它看上去仿佛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对你的大目标有用,就无需纠结。
举个例子,我曾经希望自己每个月开发3个韩国客户,晚上有朋友邀请我吃饭,但如果只是为了见见老朋友去赴约,那么对我实现自己的当月目标似乎用处不大;但我知道这个朋友平时在学习韩语,而且曾经也给我讲过一些韩国的文化,那么这顿饭就不算浪费时间,因为赴约能让我们获取一些新的讯息和知识,有助于日后和韩国客户沟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了部电影,乐呵乐呵就完了,而有的人却写出了10万+的爆款,收获了粉丝还对接了资源,这就是统筹思维在时间管理上的运用。
2.成本思维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如时间管理理论告知我们,要将自己的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而成本思维就是在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除了要有统筹思维,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比如:作为一名销售,你非常想拓展人脉,如果你不具备成本思维,想着经常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拓展人脉,大目标是没错,但是投入产出比太低,每次参加这种活动,你需要打理自己,至少外在形象和服装上就得投入一笔,还有时间以及精力投入,真正能认识的有效人脉却很少。
所以如果你有成本思维,你就可以考虑只参加有目标客户的聚会活动,或者花时间搞定一个人脉支点,让他帮你引荐更多的客户资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节约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运用“心理比对”克服幻想“心理比对”在作者书中做了很细致的介绍,幻想既然能让我们有所期待,也容易让人有所迷失,那么如果想让人行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先让他有所幻想,再将阻碍幻想达成的现实放在面前,作者将这二者的对峙称作“心理比对”。
a.唤醒潜意识:幻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b.幻想比对:将两种幻想的场景和后果进行比对。
c.联结:将愿望和障碍牢牢绑定,找出解决办法。
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介绍如何进行“心理比对”。
小明今天有一个文案还没有做完,虽然老板没有明确回复几点要上交,但他知道老板后天一早开会就会用,如果今天没完成,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给老板查阅并修改了。眼看着还有一小时下班,朋友这时候打电话过来,约晚他上一起聚会,小明想起上次见面开心的场景,不由得面露微笑。这时候的小明沉浸在聚会的幻想中,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迫切地想早点下班去聚会。如果放任幻想,工作肯定就会拖延到明天,而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明天新的工作打乱节奏,这项文案就会被进一步拖延。
这时候,“心理比对”这四个字映入眼帘,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乐观幻想中,虽然心情愉悦,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意识到幻想的优缺点)
这时候,幻想比对的两种情景浮现在眼前。
情景一,如果晚上去参加聚会,心情肯定很愉快,但文案迟交影响了工作会被老板数落,他甚至想象了被老板数落的画面;
情景二,如果不参加聚会,那么文案可以及时上交,但朋友可能会失落,自己也会在枯燥中完成工作。
这两种情况对比起来,工作显然会更重要,毕竟朋友不会因为他不去就不和他做朋友,但老板是完全可能因为方案延迟上交,影响开会去数落他。(将两种幻想的场景和后果进行比对)
想去参加,但是障碍是要先完成工作,如何克服障碍,小明瞬间清晰了。立马打电话给朋友说自己会晚一点到,接着用三小时完成了工作,随后她赶到了聚会现场,见到了久违的朋友,开心的她喝了一杯,瞬间一种满足的感觉涌上心头。(将愿望和障碍牢牢绑定,找出解决办法。)
WOOP梳理理想和现实,战胜“拖延症”如果你觉得“心理比对”有点不太容易上手,不要担心,作者在“心理比对”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WOOP训练法,此方法可以随身携带,或者贴到办公桌等明显的地方,每当“拖延症”冒出来,你就可以运用WOOP去战胜它。
WOOP方法侧重于发现行动上的障碍并从心理上战胜它到达克服拖延的目的。主要包含四个步骤。
W:愿望或心事。
可以按照短期如每周或者每月以及长期来确定你的愿望清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仔细思考将它写下来。
O:结果。
此结果是指你实现愿望时的场景,你可以通过乐观幻想在脑海中展现这一幕。
O:障碍。
找到那个对你来说最关键的障碍,不一定是外部的因素也可以挖掘自己的内在因素。
P:计划。
要克服或规避这个障碍的话,你能怎么做?想出最有效的想法和行动,将其牢记于心,制定“如果……那么……”计划将障碍清除。
以我曾经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做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WOOP”训练法。
如今社交工具经常打断我的思绪,因为很多客户朋友都用它发消息,我养成了总是忍不住看的习惯,以前不怎么加班的我随着社交工具用的越来越频繁,真正的工作却总是容易拖延,为了赶在截止日期前上交,最近加班越来越频繁。如何运用WOOP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这样的一个训练方法,最终我在一个星期后就克服了时常看